近期,我校语文组举办了一次以“小说阅读教学”为主题的大教研活动。此次大教研活动主要由高三语文组张杰老师分享关于小说教学的相关经验。
一、认识价值 人们在小说中不断地追问自己,不断地追问世界。人们不知生死有无的奥秘,就有了《聊斋》谈狐说鬼。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从与自然的抗争中脱离出来,文学的目光也从对世界的追问转向对社会的关注。中国的民间传奇小说歌颂着真善美的英雄人物,“三言二拍”就反映着这种社会风气。当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时,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都在遭受着冲击。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将目光又从社会投向了“人”本身。契诃夫说,“并不是经常有这样的情形:丈夫到北冰洋去探险,妻子大叫一声从窗口跳下来。生活中经常是这样的:他和她,在饭桌上吃饭,就这样过了一辈子。”这一时期,情节相对而言开始淡化,作者开始追求无声无息但瞬息万变的内心世界。 阅读小说,其实就是在探索世界,探索社会,探索我们自己。
叙事正好可以弥补抒情的两个短板。对于复杂的情感,既然不可言,那便不必言,将读者带入具体的情境中,让其自行体会;对于深层的情感,则制造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迫使深层的情感在意志和感情本身中释放出来。 比如曹操既宽容大度又生性多疑,既自私冷酷又温情柔肠。他在死前的《遗令》中,有这么一段话: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 (二)情节与人物的审美价值 与之相对的,19世纪开始,现实主义文学将目光投入到“人”本身,情节是为了塑造人物,情节的偶然性带来的是人物的选择、人物的心理上的必然性。这种对于人物的审美,在横向上是能够引起多数人共鸣的,在纵向上是一个时代人物心理的缩影,是具有历史价值的。 因此,相较于情节为中心的审美,人物为中心的审美具有更高层次的审美价值。
本次教研活动解决了老师们关于小说教学的一些困惑,为小说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们相信,在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学生的语文成绩定会更上一层楼! (来源:合肥皖智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