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课教育自创立以来,一直非常注重产品力的竞争,也在产品的内容研发与技术创新上不断深耕。可以说,智课教育确实是非常有产品基因的公司,而且对产品的理解略有不同,因此,今天和大家讲一讲智课教育的产品。 教育是“大行业-小场景” 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行业?在资本眼中,教育是大行业、大赛道,而在我看来,教育和医疗一样,都是“大行业-小场景”,由一个个不同的服务场景串联起巨型需求的行业。 这个行业有内容属性,有技术属性,但本质上教育和医疗一样,还是标准的服务业。只是过去传统的培训机构单纯由人来驱动,老师便是提供给学生的一切,包括产品和服务,并没有形成标准化。 而现在的教育则是由内容、技术来驱动的新型服务业,需要基于教学标准化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而在我眼中,教育需要标准化的是内容、系统以及过程服务标准。 十年前,大部分教育机构是由大班构成,一个名师教授600到800人的课堂。 首先,毫无疑问,这是不具有个性化的。即使每个老师的内容讲授地再出色,也不会因为一个学生而定制他的教案。 第二,老师状态是有波动性的。他本身的情绪或者身体状态会影响整个课堂的质量。 第三,灵活性较差。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认知能力,不同的学习节奏,但老师不会根据不同的学生定义不同的节奏。 第四,老师决定了整个教育机构提供给学生的教学质量。一个老师决定一个企业口碑质量,这是企业最不愿看到的,可纯靠人的时候就是这样。 当然,这个课堂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氛围无比好。一群人在同一个空间,以一个目标干同一件事,老师在这个氛围里最多是药引子。 再看一下课后,课后本应该是一个深度个性化辅导的解惑过程,但传统教学模式却缺少了这个最重要的环节。当一个学生听完了内容之后,他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问题需要被解答,但当时的解答往往是比较粗糙的。 十年后的今天,似乎很多教育机构依然采取这样的课堂,只是班型变小了,费用却变高了。实际上依然在延续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单纯地仰仗人进行。但客观的说,纯靠老师不行,因为水平参差不齐,不能指望所有老师的能力是一样强的。 因此,传统培训机构本质是存在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中介,缺乏对老师教学系统的赋能,教学研发的提供,以及教学过程中服务的标准化。可以说,这样的机构输出的只是一个人,而不是真正的产品输出。 翻转课堂一直是智课坚信的模式和理念 我想演示一下我心目中认为理想、有效果且可规模化复制的教学过程。 首先,一个学生进入学习中心之前,他先来到线下,或者在家里,系统在老师的配置下会推送学生当天要完成的知识点任务,每个任务里有当年名师们用最佳状态精心录制的高品质专家视频课,进行标准化的知识输入,之后做相应的练习。 可以说,任务驱动的学习是真正能够做到过程个性化的,而不是填鸭式的教学。听完每一个知识点后,学生再进行配套的针对于知识点的系统练习,练习完毕之后,系统会智能化地生成测评报告,让老师和学生共同了解学生知识认知和吸收的情况,最后再定义个性化的教。 然后是面授,针对前面名师课知识点学习的报告,老师根据学生的专属问题进行个性化辅导,这就是因需定制,因材施教。 在这之后是加强练习,而老师根据学生已学的知识点从系统中调出其他的相关练习,如果遇到写作和口语,人工智能会先进行基于自然语言的批改和口语的诊断,然后外教在远程线上通过该系统进行人工的批改和整个诊断。 当批改报告产生之后,结合先前的知识点学习和练习结果,老师只需要5到10分钟的时间对学生再进行个性化的点评和辅导。当学生结束一天的学习,离开学习中心之前,系统针对学生每一项任务的完成情况自动生成个人评估报告,以及每一个评估背后详细的诊断分析。 这整个的学习过程,就是智课教育旗下面向12岁以上学习者智课的翻转课堂。我认为只有这样足够精细化的产品才能给老师赋能,让其专注于做研发,做个性化的辅导,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像智课翻转课堂这样的学习中心全国目前有32家,拥有98%的提分率。 这是智课教育一直坚持的学习模式和教学理念,在我眼中,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闭环,只有按照闭环往下走,渗透式学习每个知识点,教学中的亲密度和效果才能提升。 智课教育非常强调学习效果这四个字,但是把“效”和“果”分开的,“果”代表分数和能力,“效”其实就是时间,在同样的时间能够达到更高的分数,以及更强的能力,这是智课的口号,有点“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的含义。 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是教育的科学模式 在传统教育机构,老师就是教学产品,也就是说老师给学生提供的就是他所能接受到的一切。而如果老师离职了,机构也就没有产品了。这对于机构而言风险很大,因为他们拥有的不是固定资产,而是移动资产。 而在我眼中,老师不应该等于产品,老师就是老师,应该用我们的教学产品(Product),按照个性化的服务标准(Service),在技术与系统(Technology)的加持下,提供最终集标准化及个性化为一体的解决方案(Solution)。 这背后蕴藏着什么呢?那就是教育行业科学的模式必然是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 线上提供可循环复用且结构化的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和产品,也就是我们的中央厨房,线下提供基于线上内容和产品的针对性个性化教学服务管理。 因此,教育要标准化的是内容、系统、技术和服务过程的标准,但是必须在云端进行整个对线下服务场景的大逻辑的标准化。以面向12岁以上学习者的智课为例,所有的老师必须按照“学-练-改-测-评-教”闭环的大逻辑来教学生。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一要有效果,二有亲密度,第三老师能够极大地提升效能。整个过程是一个融合的生态,而不是纯靠人力运行的。因此,在我创业的第一天起,就致力做一家智力密集型的教育企业。因为只有智力密集型的、有中央厨房的教育企业才可以基于品控的情况下快速复制和扩张。当然,扩张不等于扩风险,品控是规模化扩张的前提,但没有中央厨房的教育培训机构,扩一个点就是在扩风险。 小而美的公司是值得尊敬的,但简单的小而美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小而美的公司慢慢地开始也想要发展,要变大,但是当没有中央厨房的时候,扩张就容易出现教学质量的下滑与稀释。因此小而美没有错,不甘于小而美,而且还并没有标准化的体系和大后台,才是滞后发展的主要原因。 线下与线上的优势与劣势 为什么线上线下融合是科学的模式?分别从它们的优劣势来分析,线上比线下有几个绝对优势,第一效率高,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第二灵活性强,线上内容在云端,成体系化且不依赖于老师。第三线上可以进行教和学的行为分析,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而线下与线上相比同样有三个优势无法在线上复制,就是氛围、情感、人格影响力。 那么究竟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哪些容易实现线上化?我拆解成了三个动作: 第一个“教”,如果把“教”定义成teaching,更多是知识的传递,这个是可以完全线上化的,即便小朋友,授课内容也可以通过面对面、远程视频或者电话完成,一个字不差地传递。只有线上化之后才能让优质的老师传递信息的半径变得更大,释放生产力。 第二个“辅”,英文是coaching,它不是简单的传递信息,而是个性化的服务。有些孩子需要辅导的不止是知识,他的困惑其实不是知识有没有听懂,而是可能他学习专注力有问题,学习习惯不好,或者学习情绪低落等等,这就需要按需辅导了。越自律的人,年龄越大的人,目标性强的人可以纯在线服务,但是小朋友一般需要线下服务。 第三“育”,英文是cultivating,这个在我眼中只能线下化。什么是育?“育”面对的是低龄化的孩子,很少说一个成人还需要“育”。“育”通常是情感陪伴,包括人格连接和亲密度的建设,面对的是低龄化的孩子,需要的是孩子和孩子,老师和孩子在一起互动学习的情感氛围。 我常常说人类再进化一亿年,早教的形态也不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小朋友依然是认知能力刚刚开始,活动能力很差。需要的是陪伴式的教学,更多是需要情感的陪伴,包括人和人面对面的交流。这就是为什么把智课教育一定要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的背后逻辑。 而在去年我们推出少儿思维英语品牌USKid中美双师学堂时,就明确一定要延续母品牌的基因。 双师教学是驱动精细化和个性化效果教学最优解决方案 USKid中美双师学堂采用“线上外教直播+线下中教引导”的互动双师模式,外教为母语为英语的北美现役幼儿园、小学老师,保证语音输出纯粹性的同时调动性强,提高教学的质量。而中教老师了解中国孩子的学习习惯、行为方式,能够在外教和孩子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并且根据不同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最大化地还原了线下教学场景,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最大化地提高孩子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双师教学的背后其实是双语,很多时候中国孩子跟美国老师单独学习是相互不理解的,大部分时间是肢体语言教学,而不是英语教学。而USKid的中文老师虽然全程说英文,但他们能理解孩子说的是什么,也就更能针对性且有效的教学,可以说,双师教学往往效果是更好的。在我眼中,双师教学是驱动精细化和个性化效果教学最优解决方案。 其实,智课教育三年前启动USKid项目的时候,全行业都在强调外教的重要性,但忽略中教的应用以及课程的研发。USKid同样认为外教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研发,因此在打造USKid“中央厨房”时,真的是在死磕每一片交互式课件,包括里面的游戏化引擎如何让孩子和课件之间保持互动的关系,让孩子和课程之间是行为的关系。因为我们认为,内容研发一定要基于高品质工业化标准,就像老翟常说的,如果孩子没有见过敷衍的东西,他长大就不会敷衍。因此做教育的机构研发的东西一定是要让孩子们感觉到足够好的,这样他长大也不会轻易的敷衍,这应该是企业必须坚持的。 除此之外,智课教育布局USKid的时候,就坚定不做任何的一对一。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是需要班课的,孩子跟孩子在一起的陪伴、互动等氛围会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而在整个9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USKid独创的“导-学-习-评-拓”学习闭环贯穿始终,中外教老师默契配合应用: 第一步是“导”,中教负责课前导入,5分钟的时间,运用Smart系统中提供的标准化教案和课件,来引出要今天讲的内容。同时,外教已经通过直播了解到课前状况,5分钟后中教则按照系统的提示进行结束动作。 第二步是“学”,课前导入后,中美双师开始为时20分钟的联合授课,两者用统一标准化的教研和教案。期间,外教扮演主导角色,两者用是统一标准化的教研和教案负责语言的输出以及气氛调动,中教则偏向辅助角色,观察课堂状况,配合外教进行针对性教学。 第三步“习”,在此环节中,中教老师对刚刚结束的外教授课内容进行基于游戏化的复习并引导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以个人演讲、对话等形式,以实现学习的内化吸收,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四步“评”,在复习巩固后,中教对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包括用USKid儿童观察评测APP分析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专注力、社交敏感度等,形成报告的形式方便家长查阅了解。 第五步“拓”,USKid的分级阅读与8个级别的主课的5800个知识点一一对应,其中共计345本各个级别的分级阅读书,在标准化的教学服务指导下,中教老师引导孩子在阅读中进一步加强和拓展英语能力。 因此,USKid的教学分为课前、以直播+现场互动方式的课堂双师体系及课后辅导,构成完整的学习闭环,保证孩子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这就是USKid中美双师学堂,目前已经在全国7个城市建立。未来也将继续向外部辐射和扩张。而我们用三年时间打造的系统和内容,包括云端的标准化,也确实让线下扩张的速度加快了。但同时我也非常踏实,因为无论是USKid还是智课,我们在扩张的同时一定保障教育质量,甚至在这里学习的每个孩子的学习效果都能够整体评估和保证。 “大后台-小前台”式“中央厨房”是智课教育的底气 产品是企业的核心,产品所带来效果是企业的底气。因此,几年来,智课教育一直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中央厨房”的后台研发中,无论是 3-12岁的少儿英语所有的课件、交互式内容和智能管理系统,还是针对12岁以上学习者的8个出国考试的专家课程,题库和智能管理系统等。 智课教育的“中央厨房”,在云端,汇集全球优秀师资,自主研发的高品质课程内容,被切分成精细化的知识点,形成关联型知识图谱;而基于AI引擎、任务管理和个性化适应的Smart智能教学系统,则既能为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线上学习方案和内容,又能为有陪伴需求的学生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融合式教学。 “中央厨房”不但驱动了前台学习中心和学堂的教学及运营,还实现了标准化的复制以及品控下扩张,不但解放了生产力。但这不是淡化老师,而是借助“中央厨房”老师成为教学过程的观察者,组织者,能够更加有效地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而如果教育机构想要在保持品控的情况进行规模化扩张,经营和管理必须要标准化。而在技术、内容、服务标准化的中央厨房下,企业才会慢慢变强变大。 因此,智课教育想让“中央厨房”赋能更多的教育机构,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去年,智课教育开始发力B线业务,向整个行业开放“中央厨房”的USKid和智课所有的课程内容和体系、Smart系统、CRM系统、鹰眼系统(Bi)、天蝎系统(Li)和师资培训及AI技术等。截至到今年二月,智课教育以累计合作了8500家机构。 用科技主义与人文情怀善待教育 教育行业是一个科技主义加人文情怀的行业,需要人文情怀的本质,因为这是一个良心活儿。 智课教育企业文化中第一个就是良心。良心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个性化的服务上。而良心的背后则是为了控制教学品质,不害孩子,把每个孩子教好。 教育行业还需要科技主义的本质原因则是教育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逻辑。 互联网不应该是改变生产关系,而是为了释放优秀老师的生产力,通过互联网技术、AI技术进行连接,并将其影响力扩大。但是生产关系是不能改变的,线下学校和线下医院一样,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线下的场景对于患者和学生而言,绝对不仅仅只是一个空间,而是医疗或教学服务过程需要在线下场景中进行。 如果只是一个空间的话,教育确实可以完全线上化,但教育行业的生产力应该是高质量的教学。机构绝对不是一个房产中介,不是租了一个地方,招了一个老师和几个学生进行教学,从中间赚差价。 因此,全世界任何国家即便发达国家,优质老师、优质医生都是稀缺的,尤其是在中国。而互联网无法也不应该去企图改变教育和医疗行业的生产关系,而是应该好好的借助技术释放老师和医生的生产力。对于教育而言,释放优质生产力和提高教和学的效能是科技和互联网最大的核心价值所在。 智课教育的“中央厨房”是由有80多人的技术研发团队支撑,我们在研发技术的第一准则是必须服务于服务。比如批改技术是不是真的能够帮助这个老师的作文批改效率,中央厨房系统是不是真的能够提高教学教务管理。 举一个例子,一般传统培训机构每个校区都有教务,而智课教育在全球35家智课精英学习中心一共只有三个半人,总监实际上是半个人,下面是三个人,在总部管理这35家所有校务的排课。这是因为智课的系统实现了智能管理,不需要那么多人,这就是技术服务于服务的典型代表。 最影响我的两个时代:学生时代和教学生的时代, 智课教育定义自己是一个科技+教育的公司,来源于我的两段幸运经历。第一个是我的学生时代,我是理工男,学习机器视觉跟踪。 这段经历对我非常的重大,因为这让我知道技术应该怎样服务于一个服务行业,以及技术应该怎样服务整个体系化的东西。同时,机器人视觉跟踪也让我了解到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跟踪过程,跟踪过程就是为了判断一个孩子整个学习过程是不是科学有效。 第二个是我当老师的经历,至今,我都特别感谢我的学生。智课教育很多问题解决的答案都是从我的学生那里找到的。甚至当年为什么选择用“教育和技术”双基因去创业,因为他们让我去懂得内容研发对学生的重要性以及老师做内容研发才是最核心的任务。 回顾刚刚创业,智课教育还没有注册的时候,我就已经在黑板上已经写下了课堂、批改、选校、线长线下融合、教辅等等。真的是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漫长的内容研发和系统研发。 我们组织用户见面会,每周进行用户访谈,接受用户对智课教育的内容以及技术的建议,进而一遍遍修改创新和迭代。因此,智课教育虽然是一个小公司,但在产品的积累还是比较深的。可以说,智课教育的系统正如芯片一样,是每个校区,每个服务团队背后的团队。 智课教育一直致力于通过科技+教育的双DNA,以中央厨房、双师为核心,赋能于教学者、学习者和行业伙伴。我常说要知行合一,我们也一直坚持把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做到底,构建真正有效果的教学以及科学的教学。最后,用一个词来概括,Empower,这个单词的本质是Power,就是中央厨房的体系。只有用中央厨房的体系赋能教育培训机构,机构里的管理者和老师才能有力量去赋能客户。我也希望能和所有行业内的伙伴们一起共建更大的、更有品质的中央厨房,并向与整个行业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