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大型话剧《生死24小时》昨天继续在光华剧院上演。现场观众在被其中精彩情节触动、感动的同时,也纷纷表示作为天津市民为天津在抗疫一线出现这样的感人事迹而振奋、自豪。
天津北方网讯:大型话剧《生死24小时》昨天继续在光华剧院上演。现场观众在被其中精彩情节触动、感动的同时,也纷纷表示作为天津市民为天津在抗疫一线出现这样的感人事迹而振奋、自豪。 大型话剧《生死24小时》由市委宣传部、北方演艺集团出品,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出。作品根据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本市成功妥善处置“歌诗达赛琳娜号”国际邮轮的真实事例改编而成。一场发生在我市的安全健康“保卫战”,我市以战时状态、战时机制、战时思维、战时方法成功应对了一场关乎千万人生命的大考。 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郝天石在观看这一话剧后激动地对记者说:“我想用三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感恩、珍惜、自豪。这部剧表现了市委市政府把人民安危放在心头,果断处置邮轮事件,保卫了‘一座城’和‘一艘船’的过程。而在抗疫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该怀着感恩之情,珍惜当下的生活。如今我国在疫情防控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这是通过抗疫英雄、所有抗疫参与者的努力换来的。剧中所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正是我们制度优越性的体现,生在这样的国度,我们深感自豪。” 从艺术的专业角度看,郝天石直言《生死24小时》是一部精品力作,值得反复观看。他分析说:“这部剧是以真实事件、真实人物创作出来的,因而更能传达给我们震撼人心的感动。特别是童国梁总指挥与帕瓦罗蒂船长之间的对话,体现了我们的大国担当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是在直升机运送样本这场戏中,决策者在对返航与留在原地处理的选择时,那种‘抓心’的感受,让我很受触动。天津人艺可以说是创作出了一部贴近现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品力作。” 观众吕昊来自渤轻天津津酒集团,他是一名退伍军人、年轻党员。在疫情期间,吕昊看到天津临床供血告急的新闻,为了能够实现更多的献血次数,他选择了周期为15天的成分血献血方式。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他四次献血助力抗击疫情。“当时觉得咱不能去抗疫一线奋斗,那就应该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向白衣战士们致敬。”吕昊对记者说,“看过这部剧后,我再次感受到了疫情初期那种紧张的状态,以及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这部剧中所展现出的大国风范和爱国精神,让我深有感触。我觉得作为党员很光荣,很受鼓舞。”(津云新闻编辑孙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