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计,应该把“戒尺”还给老师 范荣 2019年11月27日09:25 来源:北京日报
《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近日公布,明确提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根据学生违规违纪情形,《规则》进一步列出了点名批评、赔礼道歉、面壁反省等惩戒手段,被舆论视为“把‘戒尺’还给老师”的鲜明信号。 “仁义礼智信,天地君亲师”。在中国文化中,教师享有崇高的地位,不仅是授业解惑的“传道者”,更是立德树人的“工程师”,尊师重教也是绵延千年的优良传统。具体到教育方式,“严师出高徒”更是一种常识性的存在。古往今来,多少名人大家在回忆蒙学时,都少不了师长“戒尺打手板”“教鞭高高抬起、轻轻落下”等不无温情的片段。可以说,孩子“贪玩散漫”,老师适当惩戒是完全必要的,而事实也证明,只有严格教诲方能让“小小少年”最终“得成立者”。 可不知从何时起,“戒尺”在课堂上销声匿迹。随着生活越来越好,中国人的育儿观念也悄然变化,家长特别是祖辈对孩子越来越溺爱娇宠,平时在家里舍不得说一句重话,老师在学校稍有惩罚,都心疼不已甚至责难老师。在这样的情势下,很多老师哪敢举“戒尺”?即便学生犯错,也多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学校也生怕学生出事、家长闹事,以至于春秋游、踢场球都要家长签免责协议。久而久之,教育只剩“教书”不再“育人”,老师难免也从“灵魂工程师”变成“拿一分钱,干一分事”。老师都成了好好先生,看似“你好我好大家好”,实则对孩子成长大为不利。 惩戒,原点和终点都是教育。就目前来看,从法律层面把“戒尺”还给老师,重提师道尊严的优良传统,既必要也紧迫。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中小学正是孩童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尤须老师勤剪枝丫、耐心敲打,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事实上,合理有度的惩戒与“春风化雨”的慈爱,乃是教育的一体两面,缺一不可。有专家曾说,“老师没有惩戒权,就如同汽车没有装刹车。”特别是当学生荒废学业、欺凌同窗时,老师板起面孔、拿起“戒尺”,往往能让他们在第一时间长记性、习规则、明善恶。当然,“戒尺”的使用也需要刻度的细化。这样一方面能让教师免除后顾之忧,可以名正言顺管学生。另一方面,也能让家长心知肚明,不会动不动“风声鹤唳”。对于学校而言,也可通过有效的监督体系,敦促教师在“手持戒尺”的同时“眼中有光、心中有爱”。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孩子的权益必须保护,但保证孩子受到尽责教育的权益同样重要。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家长也应扭转心态,很多时候,严管出于厚爱,负责才是师者仁心。此番相关部门在法律层面细化惩戒尺度,有望在家校之间建立一种透明共识。在边界明确的前提下,家长不妨积极配合学校的管理制度,保证老师“戒尺拿得稳,腰杆挺得直”。这不仅是对教育工作的支持,更是对孩子的最好爱护。 (责编:李轶群、许晓华)
人民健康APP [/url]
推荐阅读
健脾消食常吃5种酸性食物 醪糟能健胃益肺 醪糟由熟糯米发酵而来,是我国很多地区的传统特色美食,又名酒酿、酒糟、米酒、甜酒、甜米酒、糯米酒、江米酒、伏汁酒,米酵子等。我国古代就有“人参补气,米酒养人”的说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米酒可止痛去积,暖胃健脾,多唾温心,常饮可使皮肤润滑有光泽。”中医典籍《神农本草经疏论》记载:“醪糟补脾胃、益肺气之谷。脾胃得利,则中自温;温能养气,气顺则身自多热,脾肺虚寒者宜之。”因此,醪糟被很多人视为老祖宗留下的好食物。【详细】 肌肉锻炼降低癌症风险 滋阴补肾常按这穴位 人到中年,身体肌肉的数量和质量开始逐渐减少,到老年后,肌肉的力量越来越小。除了心肺耐力锻炼之外,肌肉力量的练习也很重要,它是长寿的重要因素。近日,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强化肌肉锻炼有助预防癌症,可降低两成癌症的死亡风险。【详细】 相关新闻
细化规则明确边界,让教育惩戒科学有度 家长应帮助孩子学会科学管理时间 家长为孩子拉票争排名的忧思 赋予教师管教权 让学校教育“更有力” 把“戒尺”还给老师应强化操作性 《老师·好》中饰演“霸气”高中老师 “老师的戒尺”该不该举起(大家谈) 惩戒是必须的,可到底度在哪里
精彩图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