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袋换隐私”需要有个说法 张淳艺 2019年08月09日08:23 来源:北京青年报
日前,据《钱江晚报》报道,杭州江干区曙光之城小区的郭女士称,小区里领垃圾袋的机器换了,原来是刷卡领取的,从7月份开始要先下载安装APP才能领垃圾袋。郭女士发现安装的APP不仅要开放手机通讯录、照片库等涉及用户隐私的权限,注册时也需要与手机号和家庭住址绑定。不少业主质疑:“我的个人隐私,就值一卷垃圾袋?” 近年来,许多地方为了推行垃圾分类,想了不少办法,其中就包括免费发放垃圾袋。杭州这种智能垃圾袋发放机,就是由街道主导、社区配合,组织企业在各个小区进行安装。“垃圾袋换隐私”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是有关部门授权发放垃圾袋的企业收集用户信息数据。出于隐私泄露的顾虑,一些居民拒绝开放手机权限,主动放弃领取垃圾袋,这显然不利于垃圾分类工作。 从报道来看,该APP至少存在两处违规。 其一,涉嫌过度收集信息。我国《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手机通讯录和照片库等,都属于用户的个人隐私,与领取垃圾袋无关。 其二,涉嫌变相强迫授权。今年1月起,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明确要求“不以默认、捆绑、停止安装使用等手段变相强迫用户授权”。然而杭州这款垃圾袋发放APP,用户一旦选择拒绝开放隐私权限,安装过程就会立即停止,这种做法实质上就是要挟用户,属于专项治理的对象。 “垃圾袋换隐私”不能止于公众的质疑猜测和企业的自说自话,有关部门必须介入调查,给公众一个说法。根据《网络安全法》,网络运营者、网络产品或者服务的提供者侵害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视情形处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直至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营业执照。只有提高违法成本,加大处罚力度,才能倒逼网络运营者敬畏个人信息,恪守法律边界。 (责编:李轶群、杨迪)
人民健康APP [/url]
推荐阅读
想长寿腿不老 多读书揉耳朵、3动作做一做 一项研究发现,爱读书的人比不爱读书的人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研究人员指出,在长达数百页的阅读过程中,读者一直追随作者的思路、人物或情节,这种“深度阅读”所付出的智力努力让大脑一直保持活跃。此外,书籍还能增强“同情心、社会认知和情商”,这与延长寿命也有关系。【详细】 “冬病夏治”方法多 “三伏”时机别错过 夏季是养生的好时节。近年来,人们“未病先防”的养生意识逐渐提高,中医养生注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而夏天,尤其是农历的三伏天,是一年当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是调养人体阳气的最佳时机。【详细】 相关新闻
四部门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 App隐私条款测评报告发布!这几类APP被点名 中消协启动App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 柳州网约车司机向挂靠公司“讨说法” 质疑部分收费 对手机APP滥开隐私权限要严厉惩罚 个人信息遭过度收集诱骗收集 隐私条款不能玩猫腻 九江正兴小区老物业撤走没做移交 遭遇垃圾“围城” 四部门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
精彩图集 |